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上海三区、江苏三市、浙江两市分别与皖北八市结对帮扶建设的10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部挂牌落地;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揭牌、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上线发布……
(资料图片)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来,沪苏浙皖携手共进,各扬其长,奋力开创长三角一体化新局面。
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水网密布的长三角,内河航运发达。然而长期以来,内河普通货船证书存在的“多、繁、杂、难”等问题,持续困扰船企、船民和管理部门。
从内河普通货船“多证联办”起步,向信息数字化集成突破,浙江省湖州市在业内率先将内河普通货船原本需要办理的6本证书“六合一”,集成为《内河船舶证书信息簿》。目前,长三角内河船舶已全面推行“多证合一”改革,惠及10万多艘船舶。
“多证合一”是长三角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缩影。据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统计,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已有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
“一体化”带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内要素流动和产业链供需对接。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长三角已有1914家上市企业向区域内4381家企业进行异地投资,长三角地区获投资机构融资企业数超过1.2万家。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
“太古可口可乐的中国区总部就在上海自贸区,如今,太古可口可乐昆山项目又成为我们迄今在华最大的单笔投资,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我们而言是切身可感的,与良好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太古可口可乐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党建说。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内,大众安徽计划于今年底实现首台车型量产。“富有活力的营商环境,是大众安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哈约根说。
2013年由上海发端的自贸试验区建设,目前已在长三角实现了全覆盖,承载长三角区域核心经济功能,成为长三角“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率先建成”的最前沿。
去年发布的《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推进行政许可事项同源、统一规范,实现长三角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探索许可证件、资质资格等跨区域互认通用,统一长三角区域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统一。
“这些规则标准的进一步互认统一,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企业跨省市发展,加快实现做强做大,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体现出系统集成、区域一体、智慧数字的改革思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海上丝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璟桉说。
到2025年,实现“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行政壁垒逐步消除”“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率先建成”……《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勾勒出长三角营商环境未来发展新图景。
交通运输更加畅通
交通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支撑。
目前,沪苏浙皖已形成资源开放、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省一市交通运输部门建立省际项目进展通报机制,累计签订28项合作协议,有力推动长三角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发展成效日益彰显,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稳步扩大,2018—2022年总投资额超3.2万亿元,截至2022年年底,长三角地区铁路面积密度提高到392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面积密度提高到466公里/万平方公里。长三角地区以全国4%的土地、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4%的经济总量,承载了超过全国18%的综合客运量、22%的综合货运量。
据介绍,四年多时间内,长三角区域内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公路和快速公路网建设均取得历史性的新成就。截至2022年年底,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6668公里,较2017年年底翻一番,里程和面积密度均居全国主要城市群之首。长三角地区17个城市开通8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里程达2869公里,占全国近三分之一。高速公路里程达16649公里,居全国主要城市群首位,在2021年实现高速公路陆域县县通的基础上,县城通比例达到94%。
长三角地区海江河联运优势也得到充分发挥,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成网畅联。2022年,长三角地区水路货运量达44.5亿吨,占全国一半以上。长江和内河水网的作用充分发挥,为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世界级港口群建设迈上新台阶,区域内港口实现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例分别达41%和38%,这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连续13年全球第一,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排名连续14年全球第一。
在长三角地区,世界级机场群已初具规模。上海开工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容工程,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杭州萧山机场航站楼客运保障能力从3300万人次跃升至9000万人次。南京禄口机场实现双航站楼、双跑道运行。合肥新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成后将实现机场客运保障能力翻两番。2022年年底,长三角地区24个运输机场已覆盖(地面距离100公里以内)94%的县级节点和96%的人口。
在三省一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地区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一网通办”成效显著,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等10类电子证照实现跨省市共享互认。三省一市在交通运输领域强化信用监管,促使行业信用信息跨区域共享和应用,推动实现区域信用评价结果转化互认。船舶通检互认工作协同推进,苏皖两省共同设立全国首家船检一体化工作站,检验周期从1个月缩短为3天。
民生“幸福圈”不断扩大
从外观看,这里与各地警务室并无不同,可进入大厅,在长条办公桌上,竟分别摆着“江苏综合窗口”和“安徽综合窗口”两个桌牌。
安徽马鞍山博望区丹阳镇与江苏南京江宁区横溪街道的丹阳社区交界。2023年2月,苏皖“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正式揭牌,两地公安机关政务服务窗口实现一地办公。
正在办理居住证明的安徽籍丁女士目前居住在江苏界内:“以前,办个证需要来回跑好几趟,现在来一个地方就能办好,方便多了。”
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人员交流频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上海牵头组建专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目前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在41个城市实现跨省市通办,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截至2022年底,苏、浙、皖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可在全国327个城市刷卡乘车,长三角区域已有1717个文旅场馆支持凭卡游玩。
周一至周五在无锡分院坐诊,周末回到上海总院——这是上海瑞金医院无锡分院院长邵洁一周的行程安排,据她介绍,这里许多医生都过着和她一样的“双城生活”,只为把更好的医疗资源送到病患身边。
“长三角一体化的程度越深,群众共享高质量医疗资源的需求越大。”邵洁说,目前已有400余名上海瑞金医院专家在无锡分院完成执业注册,定期开展诊疗活动。针对在无锡分院不具备救治条件的疑难重症病人,还开设了绿色转诊通道,与总院提前协调沟通治疗和住院床位。
社区对面20米就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正值夏季,附近村民的地里结了很多桑果,遛弯回来还能采一把野花……算下来,今年70岁、土生土长的上海阿姨郑承菊已经在浙江桐乡的亲和源养老院住了近4年。郑承菊说,从上海家中坐地铁9号线到松江南站,再乘高铁到桐乡,至养老院全程约两个小时。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交通便捷程度不断提升,如今,异地养老,旅居式、候鸟式养老成为不少能动能走、自己可以照料自己的“活力老人”的选择。位于宣城市泾县的绿宝集团旗下的康养基地每天都要接待100多位老人。安徽绿宝集团副总经理施永吾介绍,这些老人通常会在基地住上四五天,顺便在周边的查济古村落、宣纸文化馆等景点游玩一番。
异地养老就会带来异地就医问题。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着力推进医保异地结算和长期护理险异地结算等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上海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开始,上海市医保、民政等部门着手推进长护险延伸结算试点工作落地,截至2022年底,已启动三批延伸结算试点拓展工作,目前试点覆盖苏浙皖三省12个市,机构总数达32家,涉及6个连锁养老机构品牌,为失能老人异地养老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支撑。
与此同时,目前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已经实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覆盖,涉及1.5万余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1700余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50余亿元。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更多壁垒被打破。目前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已经实现医保异地结算免备案,并试点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百岁老年人高龄补贴统一标准等。同时,三地还在积极探索“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标准以及“老年照护评估”标准互认互通。
本文文字综合自新华社、中国交通新闻网、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