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争之世,在此之间涌现出了许多起义领袖与名将,最终争夺天下成功的刘邦则是领袖中的佼佼者。
那么,为什么天下英雄都愿意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呢?对此后世许多人都认为是因为刘邦善于用人,纳谏如流而且豁达大度。但这些提到的,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历史实例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刘邦个人的形象刘邦其人,不论放在什么时代都是一个浪荡的花花公子形象,甚至可以称之为地痞流氓。但就是这样的生活背景,才让他得以结识众多豪杰,并让他们对自己死心塌地。
(资料图片)
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作品中有这样一句话:“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本来是想表达“焚书”举动的愚蠢,但也道出了刘邦的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事实。而且,他还极其瞧不起读书人。
刘邦真正的本事,在于笼络人心,将人团结在他身边早在沛县时代,刘邦就在市井之中结识了一批豪杰,而这些人也都成了后来刘邦集团的中坚力量。武有屠狗为业的樊哙,卖布的灌婴;文有衙门里的小官萧何、曹参。
而且,刘邦在押送前往骊山服役的囚犯途中听闻大泽乡起义爆发,当即决定将囚犯全部释放。这些囚犯中就有十余人对刘邦表了忠心,从此鞍前马后。
其次,刘邦也善于“变”。这个“变”,指的是对下属的建议无论采纳与否都给出足够的尊重。上文提到刘邦瞧不起读书人,但他起义之初,却有一位儒生郦食其前来投奔。刘邦本来无心接见他,甚至郦食其进屋的时候他还在洗脚,完全没有尊重的意思。郦食其当即表示不满。刘邦则立即转换态度,向他行礼。在交谈中,刘邦才发现郦食其果然是人才,从此对儒生的态度也逐渐好转。
更重要的是,刘邦不仅善于将自己人牢牢拴住,还能从敌方阵营网罗人才。而且,这些来自敌方阵营的人,还能对刘邦死心塌地。比如后来的汉丞相陈平。陈平在投奔刘邦之前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历次侍奉多个主子以外,还有“盗其嫂”的罪行。当时刘邦的众多手下都劝刘邦不要用他。
刘邦也对他产生了一点疑心,于是将他招来问道:“你原先在魏王帐下,后来转投项羽门下,如今又来帮助我,这是为何?”陈平当然知道刘邦对自己的履历相当不满,于是回答道:“魏王和项羽二人都不善用人,因此我弃之而去,听闻您知人善任的大名才前来投奔。但我弃官挂职离开,身上自然没有什么财物,因此不得不接受人家的礼物才得以来到这里。如果大王不信任我,那么我可以将财物全部交出,告老还乡。”
陈平这番话看似为自己辩白,但却将当时各个诸侯的政治优劣一一道来。刘邦顿时感到眼前人是个人才,于是放下疑虑,将他任命为自己的参乘。此后陈平多次献计谋,包括围剿项羽、捉拿韩信等计谋都是来自陈平。而且,在后来的吕氏之乱中,陈平亦立下大功。
同样的情况还有韩信。韩信本来也是项羽帐下的将领,但是他多次献策都被项羽无视,从而投奔到了刘邦帐下。最初刘邦也不认可他,只让他做个运粮官,但刘邦却能仅凭萧何担保就让他做三军主将。实际上以当时刘邦的实力来看,这样的作法无异于赌博,但却无疑将给予了韩信足够的信任,将他笼络在自己身边。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邦赌对了。
总结:韩信在刘邦帐下攻城略地,陆续扫平多个国家。尤其是在攻下齐国后,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再次建议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分庭抗礼。需要注意的,不论是蒯通还是其他人,这都不是韩信第一次听到人建议自己称王。但韩信回想自己的发家史,是刘邦给了自己第一个出场的机会,自己才会有今天。于是他当即表示坚决不会背叛刘邦。在秦末的乱世中,刘邦集团当属所有起义军中凝聚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尽管它的人员组成非常复杂,既有市井中的屠狗之辈,也有科班出身的将领,甚至有敌军的降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这支团队的团结。由此可见刘邦最大的才能还是团结自己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