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太原市大气环境监管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的大屏幕上,全市空气质量和污染源监控各个平台实时传来的数据和画面,24小时不停滚动播放着。
早8时许,在工作人员李昂宸的远程操控下,一架无人机从北郊污水处理厂的无人机机库起飞,高空排查污染源。约40分钟后,在文兴路与芮城街东北角发现一物料堆场无任何苫盖。无人机上搭载的GPS定位系统,确定了污染源的经纬度坐标,将其实时传输至指挥调度平台,平台立即将问题线索派单给尖草坪区政府办。“机库的无人机可自动充电、起飞、飞行、降落,实现了无人值守。”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吉生介绍,“目前,我们已建成2个无人机机库,市区纳入建设计划的机库预计达到13个。”
管控更精准了
【资料图】
包括无人机在内,布设在楼顶的700多个高空瞭望点,犹如在城市上空张开了一只只“天眼”,将覆盖范围内的各个污染源尽收“眼”底。“前段日子尖草坪区西村傅山雅苑附近,有村民点火焚烧秸秆,刚起火就被高空瞭望点的摄像头捕捉到。由于派单及时,火很快就熄灭了。”工作人员张忠源介绍,“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网格员的工作,虽然巡查频次少了,但针对性更强了,管控更精准了。”
穿行在省城大街小巷的走航监测车,内部搭载的检测仪响应速度为毫秒级,在行驶过程中可对300多种有机废气物进行分析和快速检测,并为执法提供精准导向。7月27日9时19分,走航监测车在中石化城北加油站,发现该加油站加油时逸散导致挥发性有机物(VOCs)升高,VOCs峰值浓度为644微克每立方米。发现哪里污染指数高,指挥调度平台便会迅速通知区域网格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杏花岭区生态环境分局执法人员在接到派单后,第一时间便对该加油站的油气回收装置运行情况、卸油口密封情况以及卸油记录进行了检查,虽然没有发现大的问题,但对该加油站加强日常管理有了不小的触动。
有了科技的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在从人海战术的传统方式中走出来——大气环境监管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成为我市科技治气的得力助手。
织就“天罗地网”
据工作人员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指挥调度系统接入了853个点位的环境空气质量微观站数据,点开一看,站点附近的PM2.5、PM10、臭氧等几项主要监测指标都一目了然。同时,各个污染源,包括重点工业企业、各大工地、渣土车行驶情况等监测数据都能调出来,随时掌握。以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为例,工作人员可调取168家企业1391个监测点位的重点工业企业用电监管数据、47家企业217个排口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实时数据、33家重点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数据,为环境治理手段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撑。
这样的科技手段已在我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方方面面铺展开来:布设在省城国道上的黑烟车报警系统,实时抓拍拖着“黑尾巴”的柴油货车;通过车辆基本信息及GPS数据,紧盯2209辆渣土车是否进入“禁行区”;通过环境敏感区设立的“电子围栏”,判定是否有高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入“电子围栏”范围……通过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织就了对各类污染源管控的“天罗地网”,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环境突出问题、第一时间分析污染来源、第一时间调度指挥处理问题,动态管控大气污染系统防治,做到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到位”,建立一整套高效精准运行体系。
形成管理“闭环”
“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了深水区,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从平均用力向精准施策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协同联动转变。”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明确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处置程序,以及覆盖全市所有责任单位5400余套个人终端App系统,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了从预警提示,到问题发现、筛选、转办、领办、查处、整改、反馈、核查、督办,到绩效考核、责任倒查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同时,所有问题处理情况按周汇总考核,公开查处结果,并对问题处理的及时率、办结率进行排名公布,对多次重复发现、整改不力、环境影响严重的问题通报市委、市政府和纪检监察部门追责问责,有效助推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1月1日至7月31日,在168个重点城市中近八成城市综合指数同比上升的背景下,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5.3%。
自去年11月18日运行以来,该平台已解决各类环境问题2623件。“治理污染,贵在科学、精准、快速,运用科技手段,建立起精准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是太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一把利器。”李吉生说。
防治大气污染要把企业管好,做到“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杜绝“一刀切”等简单化操作,大气环境监管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也在发挥科技手段的治污优势——利用用电监管、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等远程执法手段实施监测监控,对正面清单企业减少非必要现场执法。
可以期待,未来,太原的天会越来越蓝,空气会越来越好。